首页

搜索

30大学 (第1/5页)

陈先生等伤林夕养好伤后,恢复了他对林夕的教学。

陈先生觉得那些小学的内容,林夕已经掌握的差不多了。就提前开始教授他大学的内容。

陈先生认为,林夕应该从《大学》开始学起。

三纲领八条目是指朱熹在他所著的《大学章句》中,把提出的“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三者称为“大学之纲领”,把“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项称为“大学之条目“。后人称之为“三纲领八条目”,简称“三纲八目”。

三纲领八条目《大学》本身对“格物”、“致知”未作解释,朱熹认为这是原文有阙佚,于是补撰一章,简括地表述了他自己的观点,大明是把朱熹的这一套当做标准教材来进行教授。

大学与论语、孟子、中庸并级为四书。

大学是一篇极其有价值的哲学散文,它融合了儒家的教育哲学、人生哲学以及政治哲学。

大学的思想观点博大而精深,精辟而透彻,作为立身处世、进德修业的指南。

大学既是儒家思想的入门读物,也是儒家思想体系的最高纲领。

首先何谓大学?所谓大学,是指大学问。在古代,教育的层次主要分为大学与小学两种。

一般14岁以下的孩子所学习的知识与学问称之为小学,而年满14岁的大人所学的知识与学问则称之为大学,也可称之为大人之学。

古代的小学主要学习识文断字、洒扫应对以及言行举止方面的规范与礼仪,而大学则学习天地人生之理、修身养性之道、齐家治国之法。

于今而言,学问也可以分为小学与大学两各层次。小学可以是一门谋生专业与技能。而大学则是关乎人思想的知识和学问。

大学的三纲八目指什么?

所谓三纲八目,就是指大学所要达到的三大目标,以及实现这三大目标的八种方法。

大学这篇文章就是以三纲八目为提纲,讲述大学的内涵与本质。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所谓八目,就是指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以及平天下。

这八目是有先后顺序的也急吾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期戚价值追求旗帜。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知其志。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一诚,一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明德是什么?应该如何明明德呢?所谓明德,本意是指光明正大的德行,此处泛指一切美好的品质。估计执行。就人性而言,泛指人性中善良美好的秉性。

孟子的恻隐之心,以及儒家所提倡的仁爱、诚信、理智、谦逊等德行。

这样的德行,当然应该大力发扬光大。也及明明德。第一个明做动词是发扬光大的意思。为什么欲民明德于天下者,必先之其国呢?因为执掌国家的君王,若能践行美好的品德与德行。百姓就会以君王为榜样,纷纷效仿君王的言行举止,这样上行下效,美好的品德与人性就得到了发扬光大。

当然,必先治其国,并不是说人人都要成为一国之主,拥有一个国家。在儒家看来,明明德最好的方式就是内圣外王,以及对内具有圣人的才德,对外实行光明正大的王道或者明德。

在现实生活中,同样的话,不同身份与地位的人说出来,其影响力与号召力是截然不同的。

就好比同一句话,出自乞丐之口与出自君王之口,谁的影响力大呢?

毋庸置疑,当然是出自君王之口的话,影响力大。乞丐由于身份低微,就算所说的话是真理也没人信,但是如果换成是身份尊贵之人,就算是泛泛之谈,也会被人奉为圭臬。

何会这样呢?因为人微言轻,这是人之常情。当然。儒家并不是叫人一门心思的去钻营或者谋求高位。

儒家认为,一个人若想让自己拥有影响力与号召力,必须先使自己达到内圣的境界,这样别人才会信服你。

至于如何明明德,《康诰》曰,克明德。《大甲》曰,顾諟天之明命,《帝典》曰:克明俊德,皆自明也。

《康诰》《大甲》《帝典》都是《尚书》中的文章。克是能够的意思。峻是大的意思。

克明德与克明俊德都是指能够弘扬或者彰明美好的德行,顾,有想想、顾念之意。諟,是此的意思。顾諟天之明命,就是我们行事处事要经常想想或者顾念上天高尚的德性,以及自然美好的人性与品德。

皆自明也,强调了自我的主动性。也就是说,要以身作则,自我主动、积极的去发扬人性美好的一面,去弘扬一切美好的天性或者品德。

亲民是什么?如何亲民呢?对于亲民有两种解释,其一,宋代理学家程颐、朱熹等人认为亲民应该读作新民,是自新、革新的意思。

其二,心学大师王阳明认为亲民。

最近更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