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搜索

49山诗 (第2/3页)

位友人的热心劝勉,他看到自己的朋友拥有财富却不知享用,也许是斟为节俭,抑或是因为生性吝啬,又或者是因为忙于事务没有时间,无法过上悠游安闲的生活,无法真正地享受人生,因此,不禁怒从中来,言语激烈,严厉警醒,一片赤诚。

第一章中“山有……,隰有……”是起兴之语,与后文中所咏对象没有多少联系,只是即兴式的起兴。首章言友人有衣服车马,但没有用正确的方式使用,作者以为应该用“曳”、“娄”、“驱”、“驰”的方式,尽情享用它们,否则自己死去之后,只能留给别人。

这里的“曳”、“娄”,是一种非同一般的穿衣打扮方式,不同于日常,“驱”、“驰”所指的也并不是寻常意义上的赶路,而是郊游等娱乐活动,代表一种安闲的生活方式。

第二章与第一章相似.只是把笔触转向房屋钟鼓,说它们需要“洒扫”、“鼓考”。可见主人并不是吝啬,而足节俭或太忙,因为越是吝啬的人,越会对自己的财物爱惜得无以复加,一定会把它们收拾得整齐干净,不会“弗洒弗扫”再结合主人空有编钟大鼓,却从来都不敲不击,可以推测出主人真的很忙。

虽然家资殷富,但没有享乐的时间和闲心。

第三章是整个诗篇的重点,关键四句为“子有酒食,何不日鼓瑟?且以喜乐,且以永日。”涛作三章都是口语,到这里突兀地出现了“喜乐”和“永日”两个内涵深远的词,显得不同寻常。

关于“喜乐”的意思是“诗意地栖居”、“诗意地生存”,“永日”为“延日”之意,即延长自己的生命,使生命变得美好而隽永。

这两个词.将诗的意志和内涵提升到一个非常高的高度,使得通篇口语和直接口语的粗俗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和。

由此,整篇文章的脉络和内涵变得清晰:作者和友人都是贵族阶级,家资殷富,但他们的生活方式不尽相同,诗人的主张是,生命是短暂的,应该及时行乐,通过这种方式得到喜乐,达到永乐。

而从侧面描写的友人,则主张努力工作,认真创造价值。

这首诗作,就是在讨论什么样的生活方式更加健康、更加有价值,诗意深刻之处正在于此。”

“还有一种说法。春秋时期,晋昭侯不能通过修道治理国家,有财不能用到适处,有钟鼓乐器不能熏陶情趣,有庙堂朝廷却不能及时洒扫,导致国政荒废,人民离心,国家处于危亡的边缘而不知防范,国人因此作诗来讽刺他。具体哪种说法,对我们作为后人来说是无法评判的。但是我们只要知道这首诗说的是什么就可以了。”

魏先生讲完放下手里的书,对两人说:“今天的课就讲到这儿,你们两个人可以出去了。”

林夕在听完这节课之后,魏云十分高兴的往仓库里走,边走边跳跃着。

林虎生在旁边看着欢笑的魏云。不由得想到陈先生还活着的时候。那天,林夕听完课,也像魏云这样欢跳着向家里走。

那天他看着面前的这个和往常判若两人的林夕,虽然不明白林夕正在高兴着什么。

往常他看林夕都是像一个小大人一样,虽然岁数也不大,个子小小的,但是表现的十分沉着稳定。

只有在那个时候,林夕才表现到像一个和他岁数这样的小孩子。虽然他不知道林夕高兴什么,但知道这样的林夕才是正常的。

当时林夕为什么高兴?因为他找到了解决办法。他一直以为到十分困难的事情,没想到听到了陈先生给他略微简单的介绍了一下大学内容,让他如当头棒喝豁然开朗。

尤其是陈先生在讲心学大师王阳明认为亲民。仍作亲民而不是新民。

王阳明的理由是,大学这篇文章中,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独保赤子等语句皆是亲民之意。

林夕不管王明阳当时是怎么想的,决定把亲民这个词就解释为横渠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这句话。实际上还有一个更通俗的也更广为人知的解释,那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这个小知识是在林夕小的时候,在他们学校来支教的一位老教授在给他们讲小故事的时候,他给林夕说的。因为林夕对这句话非常感兴趣。因为林夕当时觉得这句话是他唯一能够听懂的是什么意思的一句话,所以被他牢牢的记住了。

没想到就因为这一句话,是林夕那个造神计划中的最大的难点就被解决了。

因为大学这本书的重点就在于在“亲民”。剩下的二纲八目都是为了如何实现“亲民”这个目标而采取的方法而已。

所以,林夕就可以给这本大学里的所有哲学观点偷换概念。

林夕唱着哼着欢快的调子回到家中,一头扎进了书房中,开始按照他的想法。把大学的三纲八目写在纸上,然后逐条在三纲八目后写下他所需要掺进去的东西。

林夕足足忙活了一晚上,才把这篇文章算是写的稍微有些眉目。

第二天早上,林夕顾不得一夜没睡,把那些草稿

最近更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