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搜索

210夜读春秋 (第1/6页)

其实这个夏商周断代工程就是对当时作为把握着话语权的西方史学界的一种反击。

西方的很多质疑中国历史的人,他们提出中国的上古三朝的历史是中国人自己杜撰的,你为了说明你们的历史悠久,你们自己编了一个历史。

其实这句话实际是说明西方知道在中世纪之前的历史就像他们质疑中国的历史一样,是同一种来历。

这种论点被大量的西方学者引用,甚至也引起了中国自己的历史学家的怀疑,在这种情况之下见过之后,我们呢就需要通过大量的考古研究对中国以前的上古历史进行一个说法。其实这就是西方一贯的观点,你要我相信你要拿出证据。

中国人的历史凭什么让西夷人质疑!我们说什么就是什么。

有些受西方教育的那些所谓开了眼的西化人看了点儿国外的东西啊,就觉得自己就顿悟了。

核心内容就是讲一些西方的所谓这种民主,自由,就这套东西,是不是个人就说,看看人家,人家这叫启发民智啊。

而且这群人所指的西方并不是指西方某个国家。

其实每个成功的国家,他所选择的那条路,一定是他自己最适合的路啊,这条路啊,是经过漫长探索经验探出来的一条路,这个它不仅体现在制度上,它在方方面面都有体现。

举个例子,二战前各国的军事思想中苏军的大纵深军事理论,进攻地带的宽度定为300到400公里,战役的纵深定为200公里。

这种军事思想理论一定是一个地域广阔的国家才能想出来的。你一岛国,你西欧那些国家啊,你想破脑子你也想不出来呀。

国家所处的环境就不一样,这就是国情,我什么情况我自己最清楚。拿你的一套成功的“正确”办法往我身上套,必然有个水土不服的问题。

林夕觉得自己应该捋一捋思路,然后跟两名师兄商量一下,顺便再请教一下魏先生的意见。然后再决定自己如何编写这部有时间线连贯起来的小说。

但是魏先生这几天有事要忙。便把教导那些跟他读书的有志科考的人的任务交给了林夕。

林夕在教授他们读书的空闲时间里经常和这些学生一起说笑,因为他们的岁数本来就是一样大的。

有个学生向林夕提出一个问题:“为什么庙里所有关公的塑像都是读春秋的,而不是其他什么书呢?”

林夕兴致以来便给他讲解起来。

寺庙里都有关羽夜读春秋的塑像或画像,甚至有的地方啊专门为这个读书场景修建了单独的建筑春秋楼。

现在众多三国题材的戏剧作品,以及许多民俗中也经常出现关羽夜读春秋的形象,可以说春秋和青龙偃月刀,赤兔马一样成为了众所周知的关于外在的物化形象。

那为啥在这个形象中关于读的是春秋而不是别的书呢?

这个形象是怎么来的?又是如何流行起来的呢?

首先要说明的是这个形象不完全都是虚构的啊,在历史上有原型,在历史上关羽确实是喜欢读春秋的,那准确来说呢是喜欢读春秋的注释作品左传,左传又名《左氏春秋》,春秋,左氏传春秋,相传是孔子根据鲁国的史书修改而成的一部儒家经典。

由于春秋是过于简略,语言极为精炼啊,整本书2万字不到,却记载了240多年的历史,那理解起来是相当困难,所以后来出现了一些对春秋进行补充解释的作品,被称为传。

左传就是其中之一,还有两个很有代表性的是《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在三国志蜀书关羽传中有记载,羽好左释传。而在三国志吴书吕蒙传也有这样的记载,吕蒙说关羽长而好学,读左传略接上口。

关于喜欢读左传在当时并非是个例,在汉末3国时期,不同的社会群体,比如政治家,军事家,儒家学者等都在读左传。

就是和关羽同时这个武将群体来说吧,曹操集团的大将李典,孙武的大将吕蒙都读过左传。

比关羽稍后一些的三国世纪灭掉蜀汉的曹魏名将钟慧12岁就开始读左传了,西晋初年灭掉东吴的大将都玉不仅喜欢读左传,还给左传写了注释,他所著的《春秋左氏经传集解》到今天都是研究作战的重要著作。

因此关羽读左传是受到了当时社会风气的影响。那他读左传的目的是什么呢?当时的一些像关羽这样的武将,读左传的目的更多的应该还是为了学习如何打仗。

和《公羊传》《谷梁传》注重阐发春秋的微言大义不同,左传更加注重扩充春秋所记载的历史事实。

春秋时期又是战争十分频繁的事情,因此左传记载了大量的战争,比如晋楚城濮之战,晋楚鄢陵之战,秦晋殽之战,吴楚白举之战,《曹刿论战》,烛之武退秦师等了有些战争记载的非常详细,不但详细描写了战争的过程,还展示了谋略战术的运用方式,对胜败的原因也有分析等有鲜活的战争案例,可以说是极好的兵法教科书。

不说当时的武将了,后世的很多武将也喜欢读

最近更新小说